團隊負責人:熊厚仁
團隊成員:蔣元海、劉紅飛、陳國新、黃殿武、薛力梨、單鴻猷、馬金鳳、袁克龍、沙斌

團隊成員與成果簡介:團隊現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講師4人,在讀研究生5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省級青年科技創新人才1人。近5年,承擔科研課題50餘項,累計經費1500餘萬元,主編行業标準12部,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獲發明專利3項,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50餘篇。
主要研究領域及特色:新型建材及其制品、複合低碳膠凝材料、高性能混凝土、新型建築結構、工程結構抗震。在水泥混凝土制品标準化、建築節能與結構一體化、混凝土摻合料與外加劑、工農業固廢資源化、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和創新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
1.水泥混凝土制品标準化
面向土木工程應用領域對水泥混凝土制品綠色低碳安全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需求,針對該類材料綠色化、高性能化和生産智能化及性能穩定性的迫切要求,開展綠色低碳新技術、新工藝、新産品、新材料的标準化技術研究,重點圍繞預制樁、堿礦渣粉煤灰、矽砂粉、生态型混凝土等水泥混凝土制品及其配套材料,開展相關産品、方法和評價标準研制。
2.裝配式混凝土結構
針對廣大村鎮住宅建造技術落後、能耗高、信息化程度低,但單體量小、成本較高、質量不易控制的産業矛盾,圍繞适宜低多層住宅的抗震節能一體化的裝配式複合闆結構體系,重點開展裝配式複合闆結構綠色低碳部品部件的力學性能和熱工性能、主體結構的建造技術和節點的構造措施、基于BIM技術的多專業協同标準化設計方法、裝配式複合闆結構體系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評價體系等方面的研究,建造示範工程,推進村鎮住宅向工業化、信息化、低碳化方向發展。
3.固廢資源化利用技術
圍繞固廢物的資源化利用及協同減碳關鍵技術,重點開展工業固廢基膠凝材料的設計、改性與反應機理、綠色節能牆體研究,聚焦于堿激發膠凝材料的水化反應機理、凝結硬化調控、早期微觀結構演變、收縮行為特征以及碳足迹分析;針對固廢再生骨料對混凝土耐久性和長期性能的影響問題,研究荷載與環境影響作用下再生混凝土各項性能的劣化規律;針對碳纖維、玻璃纖維增強樹脂基複合材料廢舊量大、不能自然降解及高值再利用難的問題,研究再生玻璃纖維增強水泥基複合材料制備技術及其工程化應用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