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報告進入12月以來,各系學術活動以多種形式繼續展開,講座之後的讨論也更加深入,通過不同研究領域的老師們的思維碰撞,擴展了彼此的思路,激發了大家的創新意識。
12月2日下午,工程管理系劉紅飛教授做了題為《标準制定程序與要求》的學術講座,介紹國内外相關标準,并詳細講述标準制定過程,涉及到标準内容、範圍、分類、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等,同時講述了現有标準改革的必要性及措施,并通過标準制定案例解說具體注意事項。

同日下午,建環系劉泛函老師做了題目為“相變材料流動換熱特性及蓄放熱調控規律”的學術分享。相變蓄熱技術是解決系統中能量供求雙方在時間以及強度上的不匹配難題的有效手段,蓄熱裝置蓄放熱速率與相變材料的流動換熱特性有着密切關系,而相變材料的流動換熱特性主要取決于蓄熱裝置的形狀和結構。劉老師分析了相變蓄熱裝置結構形式與相變材料流動換熱特性之間相互作用機制,介紹了場協同強化傳熱理論在相變材料蓄放熱調控上的應用,講解了如何在蓄放熱過程中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對流起到強化傳熱的作用。建環系老師們聽取了劉泛函老師的彙報,并針對多個重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論。通過這次學術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對建環系學術氛圍的提升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12月2日下午在建築系辦公室,苑雪飛博士作了《基于自然語境的寒地建築形式創作方法研究》的學術報告,本報告介紹了寒地建築創作回應自然語境的的理論基礎及發展機制,歸納分析了影響寒地建築形式的重要自然語境要素,從而提出了基于地貌語境的寒地建築形式創作、基于氣候語境的寒地建築形式創作、基于場景語境的寒地建築形式創作的三方面創作導向,以一系列針對性的方法措施應對寒地建築形式創作中的典型問題,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
